较快语速读需要大约三分钟至四分钟
搬运部分占全文约50%

温饱不是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温饱,指的是吃得饱,穿得暖

道德,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是否谈道德并不取决于物质因素,而是由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

谈道德 ,是指有生命,有理性的人类主体,自身讲求并且实践道德,并向他人推广和弘扬道德观念。而论题的必要条件倘若成立,则意味着只有温饱了才能谈道德,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而我方认为,未温饱能够谈道德,而温饱者不一定谈道德,因此,从逻辑上看,我方的观点即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二者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温饱。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理性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与禽兽无异。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不胜枚举。孔子的学生颜回,只有一箪食,瓢饮,住着陋巷,并无温饱,仍然能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捡垃圾维生者,仍然能够养育孤儿;崇山峻岭中的支教青年,仍然在不温饱中为教育普及与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诸位,想当初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与日本侵略者的包围中饥寒交迫,却仍然为了人民的幸福,恪守并实践心中的道德,尽管吃糠咽菜,饥肠辘辘,也不抢群众一粥一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将本就不足的粮食,送给贫苦百姓,哪怕自己饿死在雪山草地之上。在不温饱的背景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仍然谈道德并且践行道德,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并在一代代的赓续中,创造包括两弹一星、大庆油田、青藏铁路在内的伟大成就。这种精神也在诸多困难风险挑战面前,在团结奋斗中,融为中国人民的红色血脉。

而衣食无忧的温饱者,不见得能够做到谈道德,进而践行道德,即为富不仁者比比皆是。如于灾荒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惨状的发生;日本侵略者在战争资源远胜过红军的情况下,却仍实行“三光政策” ;亦有孙小果等,尽管温饱满足,仍然作恶害人者。以是可见,温饱者不见得谈道德,也可能是道德沦丧者。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综上,有理性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谈道德、践行道德,是不以温饱为必要条件的。

以上是我对我方观点的阐述,还请我方辩友进一步论述,谢谢大家。





这是一次在班级中举办的小辩论会,论题来自语文书。

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辩论


后期文章将对正方观点和我方驳论点进一步阐述,并完整地论述我方观点。

顺提一句,正方所提出的诸如颜回践行的是”超道德“等少有人知的说法着实让人迷惑,这种说辞与其说是一种由道德衍生的理论,不如说是为辩论而生的说辞。在辩论中引入新定义作为驳论工具的行为,会让辩论复杂化,而且辩论会受引入定义者的指引与“操纵”,这种“超道德”的理论通常不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
——换句话说,这种新定义算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